认识 GTD,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把事情做完GTD 的具体工作流捕获明晰组织回顾执行GTD的具体实践收集箱当中的事情如何放进其他分区如何回顾,以及如何为执行清单排序?执行清单的回顾如何对执行清单进行排序?原则一:你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原则二:尽可能做距离你目标更近的那件事。执行清单四大注意事项能被放进执行清单的,都是对你来说可以一步搞定的事情;做计划、做方案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做好时间预估。为特别事件预留时间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执行清单的三个方法。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使用番茄时钟提高效率打破负罪感幻觉全局复盘,以及 GTD 的五个流程分别在什么时候做GTD 的全局复盘事项收集。每日回顾。事项处理每周回顾。参考资料的意义和筛选标准
认识 GTD,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把事情做完
GTD(Getting Things Done )直接翻译为“把事情做完”,本身就很可能让人误解成——你必须做完所有的事情。但其实,“把你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并处理它” 和“把事情做完”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而 GTD 所强调的,是前者。
Getting Things Done 应该翻译为,“把事情处理完” 或者 “把事情做好”。这正如 GTD的基本理念一样:真正的生产力不应该通过实现的计划目标的数量来衡量,而应该由本质上有价值的结果来衡量。
GTD的两个目的
- 清空大脑,不混乱,不焦虑
- 明确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GTD 的具体工作流
GTD 几经改版,初版当中为收集(Collect)、整理(Process)、组织(Organize)、计划(Plan)、执行(Do)。现在为捕获(Capture)、明晰(Clarify)、组织(Organize)、回顾(Reflect)、执行(Engage)
新的版本更强调几件事:
- 主动性,主动捕获,而不是简单收集
- 强调结果,需要明晰,而不是简单整理
- 在计划的同时,更强调回顾
- 执行更强调与执行对象的密切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做
捕获
一言以蔽之,捕获,就是把所有你遇到的大小事情都捕获在一起,装进你的收集箱(Inbox)当中。如果是白纸,那就需要一个分区或列表;如果是一款软件,那就需要专门的空间或分区。
这部分区域记录那些临时的想法或者任务,需要进入下一步进行筛选
明晰
明晰的方式,就是一件件拎出收集箱当中的东西,每一件都问自己五个问题:
- 这件事可以行动嘛?
- 可以一步搞定嘛?
- 这件事可以在2min内搞定?
- 这件事情该我去做嘛?
- 有特定的时间嘛?
组织
实际上,到进行第二步的时候,第三步就已经初见雏形了。除了第一步的收集箱(Inbox),我们在第二步拥有了这些分区:执行清单(“@Context” task)、等待清单(“Waiting for” task)、项目清单(“Plan project” task)、可能清单(Someday/maybe)、参考资料(Reference)、回收箱(Trash)、日历/相关应用
如果你用笔记本或纸,那就需要在其中划分出专门的分区。如果你用的是其他的效率软件,就需要把这些分区部署到其中。GTD 官方认可过的效率软件大概有如下几个:
回顾
当你第一次建立好的分区并部署好 GTD,从第二次使用开始,当你进行第二步(明晰)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始第三步(组织)了。而第四步的回顾,才是及其重要的一步。
- 从收集箱出去的项目永远不要再放回收集箱;
- 项目清单中的事项需要你主动将其拆解,步骤,并为其谋划执行方案,把大项目拆解成小步骤,并分解到其他清单当中。记住 GTD 的第二大目的,随时随地都明确地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 要特别保障等待清单、可能清单、回收箱三个分区当中的回顾,主动确定等待清单是否被完成、回收箱和可能清单中的事项是否有变动(变成可执行或其他);
- 日历或提醒事项应用中的提醒是否恰当,比如下个月末要完成论文是 Deadline,但是否应该这个月就提醒自己,并且分解开来?
- 为第四步腾出专门的时间,比如每天、每三天或每周、每月。
执行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执行和回顾,也不是两个完全分开的步骤。在具体执行过程当中,就已经在进行回顾,特别是对于项目清单当中的事项来说。
需要记住,执行,是Engage,而不是 Do,换成人话就是,你需要去“拿结果”,而不是做了 “等结果”。
GTD的具体实践
将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列如收集箱。
用纸张,准备七张白纸、七页笔记本,都行。分别在七张纸上写上:收集箱(Inbox)、执行清单(”@Context” task“)、等待清单(”Waiting for“ task)、项目清单(“Plan project“ plan)、可能清单(Someday/maybe)、参考资料(Reference)、回收箱(Trash)
果你用文档工具,Word 或其他的都可以。我们试着打开一个空白文档,新建这几个标题。然后,设置字体、字号,并不是说你都得这么去设置,这里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方便。最终呈现出来的,是这个样子。在 Word 当中,你可以点击【视图】菜单,然后勾选【导航窗格】。在左侧显示像这样,也是为了方便你看起来更清晰
Inbox
我们以自己平常的生活、工作或者作息时间等等为基础,把所有你需要的、需要处理的事情都列举在收集箱当中。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我们只能暂时列出此刻能想到的内容。等到新的事情出现或者灵光乍现的时候,赶紧记下来.
GTD 要帮你达到的第一个目的,是清空你的大脑,让它不再因为有一大堆的事情塞满脑子,而混乱,焦虑。当你用一张纸或七张纸,一份 Word 文档或者 Excel 表格,一份笔记应用又或者其他任何介质,把脑子里要做的所有事,无论大小,全部列出来之后,这第一个目的,算是达到了
收集箱当中的事情如何放进其他分区
执行清单: 能够一步搞定,无特点时间的事情
等待清单: 能够一步搞定,但是得等待别人回应/处理
项目清单: 不能一部搞定得,比如成为一名高级开发,跳槽到头部互联网
可能清单: 没有明确计划,或者执行时间比较长且可能半途终止得,比如学习唱歌,学习平板做画,和主要目标无关
回收箱: 从目前看无法完成,或者其他清单临时终止废弃的
参考资料:文档信息
如何回顾,以及如何为执行清单排序?
执行清单的回顾
放在日历当中的事情,我只需要到时候做就行了;可能清单当中的事情短期内不会发生什么改变;等待清单当中的事情到特定时间去确认就好了;项目清单中的这两件事——制作思维导图公开课、读完 Graphic Organizers ,它们的下一步行动就是写方案,但我们居然没有在整个流程当中体现。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我们不仅需要知道,项目清单中的事情下一步是什么,还得把下一步直接规划到执行清单当中。
因此,在执行清单当中,也要写上,“写思维导图公开课方案”、“做 Graphic Organizers 阅读计划”。回收箱、参考资料是空的,暂时不管它们。
通过这种回顾,我们要达到的,还是那两个目的——①清空大脑,让它不慌乱;②明确知道下一步是什么。回顾,会让你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你的处境,从而更有信心去处理任何事情。
接下来,就是需要去执行,去拿结果。要知道,之前列出的清单,大多都是被动的。而主动的拿结果,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安排。
但关键问题是:执行清单这一大堆事情,我到底先做哪个后做哪个?
一个小小的任务清单,最终牵扯出来的,仍然可能和个人目标、处事方式有重要的关联。因为只要你愿意多问自己问题,你就能牵扯出一张网,这张网就是很多人说的——体系。
如何对执行清单进行排序?
原则一:你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
和我想要澄清 GTD 的本质是一样的道理,它不是把事情做完,而是把事情处理好。所以,请不要以为列出了这些清单,你就必须做完所有事情。
而关于执行清单,你只需要尽可能地去做完所有事情。这种尽可能,是要保障你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身体,而且不以牺牲你合理的人际关系、个人幸福感为前提的。
原则二:尽可能做距离你目标更近的那件事。
它和史蒂芬·科维的“要事第一”有些类似,但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看着你的执行清单,它们目前是没有任何顺序的,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你的目标权重来排序。哪个距离你的目标更近,你就把它放在靠前的位置
这里的目标是短中期目标
执行清单四大注意事项
能被放进执行清单的,都是对你来说可以一步搞定的事情;
如果一件只需要一步就能搞定的事情,你却用了一天、两天甚至三天,除非事情非常特殊,否则你是否应该怀疑自己的态度或能力有问题?
做计划、做方案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害怕做计划、做方案,其实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难。
而是,我们的家庭教育、以及应试教育帮我们决定了,从小应该学什么、做什么大多情况下,路径是被规划好的。
我们很少去思考、去学习一些最基础、最本真的东西。比如,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我们自己是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
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即便从前没有任何经验,现在开始也不晚。它不是说,你一开始就得做出多么好的方案,而是你在有这种意识的情况下,愿意去做,并且一次比一次有哪怕一点小小的进步。
做好时间预估。
在自己的执行清单上,给要做的事情做一个时间预估,并把时间标记在后面
为特别事件预留时间
可能去做完所有的事情,是有前提的:你要保障自己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身体,而且不能牺牲合理的人际关系、个人幸福感。
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执行清单的三个方法。
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
只要你能想得到,任何方法都能找到一本类似的书,这个方法也不例外,那就是加里·凯勒和杰伊·帕帕森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我不推荐这本书,也不妨碍你去看或者看过这本书。但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肯定最早不出现在这本书里,而且它不是人为的方法,而是人脑自身决定。
一次做好一件事情,别被打断,你就能离成事儿更进一步了。
使用番茄时钟提高效率
打开一个番茄计时器应用,或者买一个厨房计时器都行,比如我们之前推荐过的 Forest,当计时器设定的那一瞬间,专注做你手头上的事情,有消息来,不回;有电话来,不接……即便你是在找资料,看到某些热搜、相关新闻,也会因为意识到自己正在一个番茄时钟当中,而尽量克制不去做无关的事。
积累的番茄越多,你将拥有更高的成就感。
打破负罪感幻觉
番茄时钟就是为了让你尽量少被打断,尽力专注、高效地完成手上的事情。但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的话,那就是打破这种没有及时接到电话,没有及时处理问题的负罪感幻觉。
这里,要分清楚两个东西——负罪感和负罪感幻觉。
假如朋友突发紧急情况,不得不需要你的帮助,而你不去。当良心过意不去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叫负罪感。而如果朋友明知你手头上有重要的事情要做,而非要带你来一局游戏,那种害怕拒绝而不被当作朋友的感觉,我把它成为负罪感幻觉。
类似的幻觉还有,发来无关紧要的消息,你必须秒回;突然交给你的任务,你现在就要处理甚至给一个满意的答复。
要把执行清单中的事情做得更高效,最好打破这种负罪感幻觉。消息可以之后再回;电话可以稍后再打;决定可以晚些再做;即便是他人突然交给你的任务,十有八九也并不需要立即处理。
本着为所有事情负责任的态度,已经安排好的事情,请尽量严格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完成;后来出现的事情,不要自乱阵脚,先让它过一遍 GTD,再行处理。
全局复盘,以及 GTD 的五个流程分别在什么时候做
GTD 的全局复盘
首先,我们将需要做的所有事情,无论大小,统统放进收集箱当中。然后对每一件事情,都问自己那五个问题,并据此分别放进可能清单、项目清单、等待清单、执行清单、参考资料、回收箱,以及日历当中。
其中,日历当中的事项根据具体的日期执行即可;可能清单中的事情在某一天也许可以做了,但当下一般不会有任何变动;对于项目清单当中的事情,我们需要问自己,下一步行动是什么,并且把下一步行动也列入执行清单当中;对于等待清单当中的事情,我们需要标明等待的具体事项,以及时限,并且等待清单列出的那一刻,还可能出现某个执行事项,也将它放进执行清单当中。
接着,我们基于两个原则对执行清单中的事情进行排序:
- 你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
- 尽可能做距离你目标更近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要注意四点。
- 能被放进执行清单的,都是对你来说可以一步搞定的事情;
- 做计划、做方案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 为每件事情做好时间预估;
- 为特别事件预留时间。
为了处理执行清单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有至少三种方法:
- 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
- 利用番茄时钟让自己更专注;
- 打破负罪感幻觉。
全局复盘之后,也许你终于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 GTD 版图了。但这种版图,是基于我们所列出的非常有限的事例的。在这种有限的事例之下,我们的回收箱是空的、我们的参考资料是空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当中可能随时都会出现新的内容;同样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刻都在出现新的、需要你去做的事情。
当你意识到这些,那么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什么时候收集?什么时候明晰?什么时候组织?什么时候回顾?什么时候执行呢?
如果把一个或多个事项看成主体,我们确实是先把它收集起来、然后看它符合哪个分区,也就是明晰;之后再把它放到对应分区,也就是组织……问自己下一步行动是什么,也就是回顾;再然后执行。刚好就是 GTD 的五个步骤。
也正因为这五个步骤是以事项为主体,所以不管你在哪里看到 GTD 的介绍、教程,仍然会对什么时候做什么,感到迷茫。为什么呢?因为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的主体是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一件一件的事项啊!
所以我制作了这一张表格。不管你横向还是纵向去看,都是 GTD 的步骤。但不同的是,横向是以事项为主体的 GTD 执行步骤;而纵向才是以执行者,也就是以你为主体的执行步骤。我希望你通过这张表,在掌握每件事情去向的基础上,掌握自己的对这些事项的主动控制权、掌握自己的时间安排。
事项收集。
把任何时候你遇到的事情全部放进收集箱(Inbox)当中。可见,收集这个步骤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收集之后,按照 GTD 的原则,如果没有经过明晰、组织等其他步骤,最好是不要开始执行。
但人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有的事儿不是你说现在别做,就能不做的”,特别对于学生党和工薪族来说,犹为致命。不过,请一定要厘清 GTD 的本来目的,不要盲目用着工具,却忘了工具是为了事情本身服务的。
对于学生党来说,这节课就得做完这份测验;今天就得完成这篇论文/作文,类似这些事项,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教育体系和学科安排当中的。也就是说,对这些事情来讲,你根本就不需要 GTD ,或者说,根本就不需要 GTD 前面那些繁复的步骤,它就应该在你的执行清单当中,并且排序在执行清单的前端,去做,并且做好就可以了。
从大一点的格局来看,如果你愿意有个好的成绩,有个现实意义的好未来,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学科安排就是和 GTD 一样科学的任务管理器。唯一不同的是,前者针对整个教育系统,而你刚好在这个教育系统当中。而 GTD 呢,只要你掌握了它,它就只服务于你。
如果上班族,可能遇到的就是,“现在就要完成这份报表”、“现在就去给客户回复”、“现在就去准备合同”……实际上,除非一些特殊的工种,比如秘书、助理,他们经过专业培训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机制。那么其他人呢,你最好问问自己,这些事情真的就立刻需要做吗?如果不是,你也许可以主动提出来,是否可以延期,并提出具体的完成日期和时间。比如,“是否可以明天早上提交报表?我认为目前把手上的方案做出来更重要,并且刚好能够在做方案时补充一些数据,这样报表可以做得更全面准确。”
要确信的一件事情就是,需要你立刻、马上做某事的情况,不会时刻、每天发生。否则,不是你的工作能力有问题,就是你的工作本身有问题。
每日回顾。
把回顾作为每天的第一件或者最后一件事情,进行一次梳理。
从这份表格中,你可以看到,当你进行回顾时,明晰、组织、执行都是同时进行的。我在表格当中标注了序号,方便按照顺序来理解。
首先,我们要回顾的是,收集箱是否清空了?如果没有,那么和之前讲的一样,对收集箱中的每一件事都问自己那五个问题。其中,2 分钟内可执行的,立即去做;有具体日期的,标注具体日期;其他的放入相应分区;
同时还要确认,是否还有其他的一些事项被遗忘,没有放进收集箱?如果有,放进来,顺便也给它们安排得明明白白。
其次,我们要回顾的是,等待清单中的下一步是什么?其中的原因,之前我也已经讲过。很多人把事情指派给他人就等待结果,而我们希望的是主动拿结果,并且确保事情顺利被完成。接着,我要回顾的是,项目清单中的事项,它的下一步是什么?正在做吗?做得怎么样了?没在做的,当然是安排下一步并放进执行清单;在做的,看它的完成度如何。
除了以上二者外,我希望加上可能清单。也就是说,把原先的的 GTD 流程更改为这种,变被动为主动,为等待清单、可能清单、项目清单当中的所有事情,都制定下一步行动。
针对项目清单,问自己下一步是什么,并把下一步放进执行清单;如果步骤复杂,你的下一步就是专门写计划、做方案,然后再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就你的计划或方案中;
针对等待清单,不止要写下等待事项,还要明确等待的下一步是什么,主动拿结果;针对可能清单,也尽量不要被动地等待它发生的时机,而要自己主动去思考,这件事可行性有多大。把思考这件事,也放进执行清单。比如,我想学习编程是可能清单中的事情。而我自己会在执行清单中把考虑学习编程这件事也放进去。思考为什么学?什么时候学?怎么学?是否影响正常的目标和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把可能清单、等待清单的下一步尽量明确写进执行清单这种方式,大多基于我自己的经验。可参考,可质疑。
事项处理
执行的内容只有两大块
一是日历当中的事项,严格按照日期执行;
二是按照目标排序高效处理执行清单。
每个人做事儿的方式可谓八仙过海,而具体的注意事项和高效方法在之前的章节我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每周回顾。
你可能在很多地方都听说过要每天回顾、每周回顾。但每天回顾什么?每周回顾什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可能很少主动去了解。这里重点要讲的就是,区别。
每天回顾重点是回顾 GTD 的分区、回顾步骤。而每周回顾主要有两个大的目的:一是查漏补缺,以保证万无一失;二是相比平时的被动收集,它要更加主动。如何理解呢?
很多人用 GTD ,初心大多原因是事儿多,没头绪,没法做。这很好,但比这个更好的,我认为就像新版 GTD 把收集(Collect)变成捕获(Capture),我们需要主动去寻找自己更想要做的、更喜欢做的、更应该做的事情把它们放进收集箱,而不是仅仅被动地等待一些没有来由的事情找到你,你就像机器一样去做。这是变被动为主动。
人脑不是电脑,没有办法万无一失,所以要查漏补缺。而这里的查漏补缺,需要一份合理的“检查清单”。
人脑不是电脑,没有办法万无一失,所以要查漏补缺。而这里的查漏补缺,需要一份合理的“检查清单”。
在大卫·艾伦 2003 版的《Getting Things Done - the art of stress free productivity》第 114 到 117 页,就提供了一份 trigger list ,也就是提示清单。更新版本的这本书应该把提示清单放在了附录。你也可以找到它的中文版。
在每周回顾时,你就可以把这份提示清单拿出来,一一对照查看,这周里,有没有漏掉过什么事情。这才是每周回顾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也有这么一份类似的清单,称为“检查清单”。他认为即便是最优秀的飞行员在起飞前,都会对照检查清单检查一遍飞机以确保万无一失,那么我们在生活或投资中做决策时,也应该有一份检查清单。
我认为,艾伦的书中给到的,仅仅是一个参考范本,你可以根据这份清单,改写自己的专属提示清单,或者检查清单,甚至想叫什么名字都可以。
这就是以执行者为主的执行步骤。
参考资料的意义和筛选标准
关于回收箱,你真的不用太在意,它和你电脑中的回收站、废纸篓是同一个功能。一件事可以因为没有任何意义、不需要做而扔进回收箱,也可能因为某些变化而可以做了。比如本来某客户邀请你参会,结果因为发生变故,会议取消,那就把这件事扔进回收箱;后来又说会议恢复召开,那么你还能从回收箱当中取回来。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像 GTD 这样的稳定外部存储器的帮助下,一些可能没必要做的事情会一直充斥着你的大脑。把它们拿出来,放进收集箱之后,也许你就能想清楚,哦,这件事没必要去做。那就放进回收箱吧。
本节的重点是参考资料。不过,什么是参考资料呢?在我看来,一切可被记录的,就一定可供参考。但参考价值的高低是相对的。
在信息爆炸得互联网的时代,找到可参考的资料太容易了,但同时找到可信度高的参考资料又太难了。因此,我们是否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准备参考资料呢:
- 回归常识,避免追新、奇、怪,而忽略最基本的万物运作规律;
- 提高信息的检索、辨别能力
提高信息检索和辨别能力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和读书一样。请你尽量多检索、多辨别,多思考,且不要忘了回归常识。检索得多的人自然有检索的能力,看得多、用得多、思考得多的人,自然有他的辨别能力。
那么那些检索方法不学了吗?学,并且学会辨别,什么是好方法,什么是坏方法。
- 提高参考资料的存档标准;
- 从 GTD 角度来看,用那五个问题定位,它们大多应该是放进日历的事情;
- 如果你必须放进日历,纸质日历实际上是非常费事儿的,同样的替代品是一些清单应用或者电子日历,大多可以设置每日提醒;
- 从人自身角度来看,每日必做的事情,其实越不应该依赖任何工具。如果一件事情你每天都必须重复做,那可以叫做“日课”,工具是累赘,每天好好做就行
- 如果你确实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如先问问自己不能做什么(这是一位老先生的话);
- 依然把需要做的事情按照目标权重排序,然后有时间就做距离目标比较近的事情,做不完没关系,反正你也做不完所有事情;
- 把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做一个价值排序之后,只取排行榜上前面十件甚至五件,后面不管是什么,都不要再去管它们,时间会让你知道,不管你做没做其他事情,地球照样运转。
在当下,要获得一些答案,甚至一些知识实在是太容易了,所以对很多人来说,能被剪藏、存档的参考资料真是比比皆是。造成的结果是,存档了太多,整理起来费劲,搜索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快赶上直接上搜索引擎搜索了。
因此,要提高的标准之一就是,搜索引擎能够找到的,对你来说浅显而平常的知识,不用专门存档。比如,辛弃疾曾经当过几次官?分别是什么?又比如,费曼技巧是什么?注意,这是对我来说不用存档的知识,请勿对号入座。
其二就是,一些出现的新概念,但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的,不用专门存档。比如前几年开始,随着埃隆·马斯克的成功和出名,他在一次采访中所提出的 “第一性原理”,被无数大佬小佬纷纷推崇。伴随而来的是掰手指头都数不过来的第一性原理剖析文章。人们非常愿意去听各种文章的解析、神化化,也不愿意把马斯克接受采访的原句摆出来看一看:
Don’t just follow the trend. You may have heard me say that it’s good to think in terms of the physics approach of first principles. Which is, rather than reasoning by analogy, you boil things down to the most fundamental truths you can imagine and you reason up from there
别只是随波逐流。你可能听我说过,我们最好要以第一性原理的物理学方法来思考。也就是说,比起通过类比的方式来推理,更好的方式是,把事情简化为最基本的事实。
你看,与其听大家解析第一性原理,不如看看说话者本人已经告诉你的答案:“把事情简化为最基本的事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再次回归 GTD 的参考资料本身,如果不考虑在我本节当中讲过的那么多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废话的内容,那么参考资料就是你自己精心打造的一个书架,精心摘抄的一个个厚厚的笔记本。而如果要基于我所提到的前文内容呢,这个时代的 GTD 参考资料,可以是网络搜索引擎+个人知识库的集合。
将网络作为你的参考资料之一,因为它是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来人类发展所进化出的一颗巨脑,只要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机器没有被毁掉,它们就会一直存在,为你服务。但你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足以与这个时代匹配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辨别能力。
也正因为有了这颗巨脑的辅助,对我们的个人知识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知识库可以是你的书架,可以是你的电脑硬盘,也可以是你的某个可靠云盘、云笔记应用。而你要存储在个人知识库当中的,一方面是能够辅助你完成现阶段工作的标准参考资料,比如前文提到的检查清单,我就会把它放在参考资料的某个类别当中,方便每周回顾时检查;
另一方面,大多不是某些众所周知的知识,而是智慧,或者对智慧的见解,它们通常都是值得纪念的、值得留存的、值得回味的、值得学习的、值得反复诵读的……时间关系,我就不在这里神吹了。
显而易见的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多人,特别是年青人,基本上都会选择把参考资料放在云盘或云笔记应用当中。和这个原因类似,将 GTD 的所有分区部署在普通的纸张或笔记本当中,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大多数人了
GTD工具选择
选择适合你的 GTD 工具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放弃这种一劳永逸的念头
第二个要点是,参考官方推荐。在 GTD 流程的一开始,我们就提到过 GTD 官方所认可的这些应用。如今来看,这里的每一款都是任务清单当中的佼佼者。
第三个要点是,要考虑如果有一天,因为一些原因想你换其他应用,存储在当前应用中的内容是否可以更容易转移出来?也就是说,你目前所选择的工具,有没有可能在未来是个坑。一款应用想通过一些方式留住你无可厚非,但如果是通过提高数据转移的成本来留住你,那么就要谨慎选择了。当然,这一点也是相对的,也许对有的人来说,这些数据转移与否都不太重要,又或许,他们不会考虑数据转移这件事。
第四个要点是,考虑你的硬件设备,比如是否想要多平台使用。对某些人来说,他们认为多平台是一种便利。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多平台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精力分散。
第五个要点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试错。极少数的人有可能从一开始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应用。所以不要怕麻烦,不要怕试错,趁你还有时间去试错。
第六个要点是,不要依赖于应用本身为你提供了什么功能,而要看,你可以如何使用它。以及当你清楚地知道如何使用时,它是否限制了你的使用?
第七个要点是,不要舍本逐末,贪图便利。如果使用工具没有让你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效能,只是表面上的收集更方便、打开更方便、多平台……那还不如就简单用几张纸或者某个笔记本。记住之前我讲过的那三个字——除机心。
第八个要点是,GTD 的所有分区以及日程提醒,不一定必须集中在某一款应用里。比如参考资料为什么不能存在某个单独的应用呢?比起有提醒功能的某些 App,日历为什么就不能是放在书桌前的纸质日历呢?毕竟实际上,提醒功能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QA
那种每天需要完成的日常任务需要加入GTD事项吗?比如:多喝水,按时吃早饭?
如果有类似于课程内容中审车的例子,但又没办法找别人做,该怎么利用这种等待的碎片时间呢?时间上的紧迫感,环境喧闹嘈杂会很大程度影响我。
这应该是另一个大的课题了——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学生时期的我恨不能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把它用来背单词、看书,而工作几年之后的我,一旦有碎片时间,更愿意停下来发呆。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想利用、愿意利用碎片时间,你总是能想到办法的。
请问遇到 Inbox 几乎全是项目又有点抓不过来的情况,即使按照重要度去考虑依然很难实行该怎么办?
如果一个普通人需要处理的事情多到无法处理,是否应该反思下,是不是要得太多了?给你三种方法吧。
如果有喜欢的甚至暗恋对象找自己帮忙,打乱计划,而自己目前确实有重要事情在做,是不是该放下手中的事情呢?
这是一个个人价值排序的问题。爱情、友情、亲情、权力、地位、金钱、名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排序。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在做一个理智而聪明的决定,但其实更可能是你感性一面在做决定。你到底该不该放下手上的事情去帮助爱慕的人,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和爱情,哪个对你更重要。就看你能不能承担后果而已。至少不要做那种人——明明已经做了选择,偏偏要一直抱怨。
比如选择了爱情,牺牲了前途,抱怨在你选择的对象身上;选择了手头上的事情牺牲了爱情又要一生处在悔恨之中……
选择并愿意承担责任,是一个很简单朴素的道理,但很少人做到。
会不会像 GTD 这样把事情全部分解后,发现自己变成一台机器,失去了人的本质?有时候明明知道事情应该这么做,但又不太想这么做。
人有时候喜欢自我认为高级,实际上,你怎么能确定自己真的不是某种看似高级实则还不够好的机器呢?不过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只要不要太过极端就很好了。
月亮和六便士可能都是你的需要和渴望,掌握一种技能至少意味着我们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学习它并不代表你要成为它,它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项目清单应该怎么写计划或写方案呢?写了计划和方案后需要把这些任务再加入到执行清单里面吗?执行清单完成的任务如何和项目进行关联呢?
项目清单中的事情如何做,说人话就是,怎么做项目?举例子就是,怎么去一场旅行?怎么策划一场演唱会?怎么做出一个网站?怎么举行一次奥运?怎么装修一个家……如果你愿意去找,它们可能有规律可循。但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愿景和方式。我认为“怎么做项目”或者“项目清单中的事情如何做” ,它的答案不在 GTD 里,而在你自己那里。
比如对于公开课,我会先做一个方案,再从方案中找到下一步的路径,有的人可能会直接下笔,写到哪里是哪里;为了装修,有的设计师更愿意用自己的风格去套,有的设计师更愿意问客户需要什么。
总之,怎么做项目,如果有答案,那一定只是套路。